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呢?
發微信給朋友卻遲遲未得到回複,腦海裡就會出現“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還沒有開始某個任務之前,大腦裡已經預設各種各樣的困難;
做錯了事情卻不肯放過自己也不肯放過别人,要麼責怪自己要麼責怪别人;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或許已經陷入了“精神内耗”
餘華說:精神内耗,說白了就是自己心裡的戲太多了,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一、什麼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指的是常常陷入一些毫無意義的思考,想法上和情緒上的糾結。想法和情緒的“消化”需要消耗我們的心理資源,當我們的心理資源不足時,就會處于一種内耗且枯竭的狀态,長期内耗會讓人處于一種疲憊、痛苦的狀态。
陷入精神内耗就像跌入“反刍思維”的陷阱一樣,“反刍思維”是指個體在經曆了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考試失利、情感波折、人際矛盾等等問題後,重複思考該問題的原因、經過、結果往往讓自己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過。
二、精神内耗的特征有哪些呢?
1、非理性的認知
自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并不是誘發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對誘發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釋與評價引起的。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認知,才使我們産生情緒困擾。像精神内耗的人群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認知,例如:絕對化的要求(别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過分概括化(面對自己失敗的結果,會認為自己是個窩囊廢),糟糕至極(考試不及格,天都要塌下來了)
2、内心敏感
知乎上曾經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最容易陷入内耗?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高敏感、低自尊,又不敢争取、懼怕沖突和鬥争的人,精神内耗就會很嚴重。”
高敏感人群感情細膩,同理心強,但是往往會過分在意别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會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當中。
3、總是把想法落到過去或未來的事情上
回想幾天前的做錯的一個小事,感覺萬分懊惱,不斷思考會造成什麼影響,該怎麼去彌補。一想到未來即将經曆某件事就很焦慮,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負了别人的期望,怕人家輕視自己。怕這怕那,總是将目光想法落到過去或未來的事情上,一直處于精神打架中。最終選擇逃避事情,将事情一再拖延,并且越拖延越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4、給自己樹立高要求
還有一種内耗型的人,給自己樹立高要求,凡事要盡善盡美。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完美的地步,給自己設定很多任務和目标,每時每刻都處于一種忙碌的狀态當中,一刻都不能松懈。當自己沒有達到目标的時候,焦慮感會像洪水猛獸那樣攻擊過來。
三、該怎麼應對自己的精神内耗?
1、調整不合理的認知
請記得“想法≠事實”,内耗帶來的焦慮感往往是因為害怕自己想法變成了現實,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自己想法與現實一模一樣的情況卻是少之又少。調整不合理認知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驗證法:不要假設消極想法是真實的,而是要驗證這個想法是否屬實。例如,若你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那麼就列出幾件你成功的實例來反駁這種想法。
确定内涵法:如果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标簽,那麼就問自己“失敗者”的定義是什麼?當你發現并不存在所謂的“失敗者”時,你的感覺一定會好。
詢問法:向他人提些問題,從而查明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否現實。例如,如果你認為演講的緊張感是不正常的,你就可以問你的朋友,看他們在演講前是否也曾感到不安。
2、保持鈍感力
哲學家尼采曾說:“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意思是我們需要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放下敏感、保持遲鈍,這也是面對生活的人生智慧。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所謂“鈍感力”,并不等同于遲鈍,而是指能夠快速忘卻不快、接受失敗、繼續挑戰、坦然面對流言蜚語、對嫉妒和嘲諷,心懷感激,以及對表揚甘之如饴,卻不得寸進尺的能力。
鈍感力是需要練習的,可以先從随喜贊歎開始,贊歎自己贊歎别人。當我們學會贊歎自己的時候,内心批判自己的聲音就少了許多;贊歎别人的時候,責備他人的聲音也會減弱許多,煩惱就會自動消失了。
3、活在當下,付出行動
有人說擺脫精神内耗,其實很簡單:隻要踏踏實實地去做每一件小事,讓自己活在真實中,而不是虛幻中。
人民日報建議的9件有生活氣息的小事,可以治愈我們煩亂的内心。
一頓早餐,開啟一天的元氣生活;
一首歌曲,戴上耳機開啟屬于自己的世界;
一段閱讀,幸福感從字句标點開始;
一陣放空,給心靈來一場旅行;
一場日落,和愛的人散步在美好夕陽下;
一部電影,尋找治愈的瞬間;
一場交談,敞開心扉,擁抱生活;
一刻小憩,聽呼吸的聲音;
一股暖流,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4、課題分離
《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課題分離】。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地分界線。按大白話來說,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他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别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别人的事,你無法幹涉。同樣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别人無法涉足的,隻能靠你自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能夠看開很多人際關系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