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巧用“雙加工理論”,提升學習效率

發布者:信息與科學工程學院發布時間:2023-11-09浏覽次數:10

你是否會在背單詞的時候,搜一搜有哪些好用的App?

你是否會在考試之前,上網站尋找一些學習博主推薦的背書妙招?

你是否會在出門之前,打開穿搭博主的空間仔細研究?

以及,你的手機上,是否有幾個關于時間管理和自律的軟件?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陷入了尋找方法論的焦慮,以上就是一些具體的表現。

但是,方法論,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嗎?總是在尋找更棒的方法,是我們想要的狀态嗎?

顯然不是!

舉個例子:如果目标是走完一段路,那麼最重要的當然是邁開步子,而不是糾結于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不是嗎?而且,陷入對完美方法論的追求,還會加深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

想要提升學習的效率,比方法論更重要的,是正确認識我們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規律,以及大量的練習。

說到規律,其實學習實質上也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人對知識的加工和存儲。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了解它有助于我們監控并提升自己的學習。

雙加工理論——學習效率提升“神器”

在認知心理學中,注意的雙加工理論是能夠用于解釋生活中諸多現象的理論,人們的道德判斷、推理決策等活動中都存在雙加工現象。學習也是一種複雜的認知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巧用雙加工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學習的效率。

注意的雙加工理論由心理學家謝夫林等人提出,該理論認為,我們的認知加工包括“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兩種系統。

“自動化加工”就是指,我們已經積累了某一行為模式的大量練習的經驗,每一個具體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已經内化為我們近乎“無意識”的動作,比如:你學會騎自行車之後,就不用在每次騎車的時候都想着具體的程序了。

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則受到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根據環境進行調整。我們學習難度大的科目時經常覺得“燒腦”、“費力”就是受意識控制的加工系統在工作的表現。

“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兩個系統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前者的運行對後者的加工進程并無影響。比如,打字的時候,我們可以專注思考想要表達的内容,而不需要在意鍵盤上每個字母的位置。

不過,兩個系統之間也有緊密的聯系:隻要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練習,“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就能夠轉化為“自動化加工”。

回想一下,當你剛開始學英語時,會非常在意詞語的搭配、主謂的一緻等等,十分費力,但是熟練之後,你無需思考就能夠準确表達。對于公式的運用和理論知識的提取,都是同樣的道理。

在學習初期,那些分開的步驟,就占據了你幾乎所有的工作記憶,而通過練習,你将所學知識内化,成為整體,成為你自動化的、直覺式的反應,為工作記憶騰出空間,去做更高難度的事情。這就是大量練習的意義所在。

但是,通常我們分配給每一個科目的學習時間都是有限的,那麼如何讓有限的練習産生盡可能大的效果呢?

如何有效練習?——深度加工

對于練習,《認知天性》一書的作者秉持深度加工的觀點,對學生群體給出了以下的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學習的三個環節分别是編碼、鞏固和檢索,而檢索無疑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考試的目的。所以,我們需要對所學内容進行時不時的練習、自測。此外,心理學實驗研究也證明,接受檢測的學生比那些僅僅複習而不接受檢測的學生取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我們為了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制造一些“合意困難”,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時故意給自己制造的麻煩,比如穿插練習、将學習材料挖空等等。這些“合意困難”雖然造成了短期學習難度提高,但長期看能提升學習效果。

所以,在雙加工理論和深度學習的指引下,我們應當抛棄傳統的反複閱讀的複習法,而應當對學習内容進行有間隔地檢索練習,找到一些合适的習題不斷限時演練。并且,可以制造一些上文提到的“合意困難”,讓自己的學習過程更有深度。從而讓有限的學習時間創造更棒的練習效果,最終将學習材料内化,納入到“自動化加工”的系統之中。

總而言之,上述的方法都是讓我們的複習過程從以輸入(比如看書、聽網課、劃重點等)轉向以輸出為主,而考試也是對我們輸出内容的檢測。所以,經過對輸出環節的反複練習,當我們走入考場的時候,就能自然而然地回憶起所學的知識,并“自動化”地進行輸出了,這也是練習的最終目的。

轉自: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


Baidu
sogou